在时光的长河中,历史的珍宝如同星辰般熠熠生辉,等待着人们去探寻。晋中市,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又迎来了一份惊喜——晋中市博物馆的“新成员”悄然亮相。这些珍贵的文物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又会为我们解锁哪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新密码?让我们一同走近,开启这场特别的邂逅之旅。
商代夔龙纹立耳铜鼎,1985年1月出土于灵石旌介村。纹饰:颈部以六条短扉分隔四个两两相对的夔龙,夔龙张口向前,曲体卷尾。夔龙底部以雷纹衬底。外腹壁及外底部有较厚的烟炱痕(烟炱痕指的是物体表面因烟熏火燎而留下的黑色痕迹)。该器物口沿内侧铸有铭文“丙”。
铜鼎是由陶制的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于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被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
商凤鸟纹圈足铜提梁卣
商凤鸟纹圈足铜提梁卣,古代重要的盛酒器,1985年1月出土于旌介村。整器横截面呈椭圆形,盖上正中为一菌状纽。上腹部饰左右对称的半环形耳,耳上套接绹索形半环状提梁。器物表面饰以棱形雷纹、圆圈纹、弦纹以及兽首。盖内与器底部有铭文“丙”。
展开剩余64%每当重大祭祀仪式,身着华服的巫师们便会庄重地提起卣的提梁,将美酒缓缓倒入觚、爵等酒器中,以敬奉天地与祖先。铜卣上栩栩如生的凤鸟纹,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仿佛振翅欲飞,承载着商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心愿,沟通着人与神的世界。
吴季子青铜剑
吴季子青铜剑,1985年8月出土于榆社县城三角坪,剑保存较完整,锋刃锐利,柳叶形剑身。中起脊(这把剑中间有一条高高隆起的剑脊),断而呈扁菱形柄两端呈喇叭形,圆首。通长45.2厘米,剑身后半部一面有铭文两行,释义为“工吴王发訾谒之弟子肵扃后余厥吉钿曰其元用剑。”此剑铭文大意为吴王诸樊得了疾病,请告弟子季子为他祈祷福祥,求得永贞,免去灾难,行肵之礼并设扃后,制作了这把剑,吴季子青铜剑是目前全国出土为数不多的春秋青铜剑中,保存最为完好,刻字较多的一把剑,弥足珍贵。
金白釉镂空剔花牡丹纹腰圆形瓷枕,是昔阳县博物馆珍藏的一级文物,尽显宋金时期制瓷工艺的精妙绝伦,2013年松溪路1号墓出土。其独特的工艺技法与稀缺性,使其成为研究宋金时期制瓷技术、装饰艺术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标本。
瓷枕枕腰圆形,枕面略下凹,前端低、后端高,枕墙基本竖直,平底,底部中间掏挖腰圆形空洞。枕面为减地剔花装饰,纹饰由外而内依次为窄条带纹、卷草纹和三头花卉卷草纹。枕墙前部模印壸门形开光,其中正中为减地剔花单支花卉纹。枕墙两侧及后部做镂空装饰,共五朵缠枝花卉。白釉闪黄,釉面木光,镂空部位及枕内部也施釉。这种复杂的造型与施釉工艺,为研究宋金时期瓷枕的功能设计、烧制技术及审美取向提供了典型案例。
东魏“武定六年破六丸阿如”造鎏金观世音铜立像,是寿阳县文物所原藏的一级国宝。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承载着南北朝时期的信仰之光与历史密码。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内涵的双重属性,使其成为研究东魏佛教艺术风格、民族融合及金属工艺的核心实物资料。
此尊造像通高20.8厘米,虽历经1500余年岁月侵蚀,仍以雍容之姿震撼人心。东魏时期,佛教盛行,造像艺术在继承北魏秀骨清像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向丰腴圆润过渡。这种艺术风格的呈现,为研究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从“秀骨清像”向“雍容饱满”的演变过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实物例证,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的重要见证。
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来源:晋中日报
责编:张雅璐
发布于:山西省网络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