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渔樵问对》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著作。
邵雍通过渔者和樵者在伊水边的对话,探讨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将易理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引导人们认识到天地万物的道理。
邵雍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简洁的语言,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理解生活、修身养性的方向。
今天池鱼君从《渔樵问对》中提炼出的3句真言,字字珠玑,读懂以后一生顺达!
#01
鱼害乎饵,人害乎财,
饵与财异,其害一也!
鱼因为贪食而会上钩,人因为贪财而会招致祸害。虽然鱼饵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事物,但它们导致的不良后果却是一致的。
古人云:“贪心不足蛇吞象”,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物,对于利益的追求一旦过度,就可能转变为一种危害。
财富本身并非坏事,但“人为财死”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财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史记》中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逐利益无可厚非,但不应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
“利害相生”,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过度的贪欲最终只会导致自我毁灭。
因此,我们应该以智慧来对待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做到“利不独占,害不独避”,避免人为财死的悲剧。
#02
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
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的法则完全体现在人身上,万物的法则完全体现在个体生命中,深奥奇妙的法则完全体现在神明之中,如此,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邵雍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宇宙的紧密联系和统一,人可以透过自己的本性去理解天地万物的法则。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人应当顺应自然,理解万物的规律,并且在行动中实践胸中所学。
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和挑战中,我们才能逐渐摆脱幼稚,培养出真正的勇气和自信。
图片
#03
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
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
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
故能相济,又能相息,
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
在这段内容,邵雍借砍柴人和渔夫之间的一问一答阐释了“体”与“用”的关系。
砍柴人问:“火的功用大于柴木,为何还需用柴木这样的易燃物来引燃呢?”
渔夫说:“柴木是火的载体,而火则是柴木的功能体现。火本身无体,但通过燃烧柴木,它便有了体。柴木看似无用,但一旦火燃起,它的价值便显现出来。这便是有体之物能燃烧的原因。”
砍柴人继续追问:“那水有体吗?”
渔夫说:“当然有。”
砍柴人不解:“那水能燃烧吗?”
渔夫解释:“火的特性是用,一旦作用发挥完毕,柴木的体便消失。而水是体,遇火后当然还能存在,只是因火的加热而变热,就像温泉,便是水火相互作用的结果。
砍柴人又问:“既然火生于用,那火有体吗?”
渔夫回答:“火以用为本,但以体为末,因此火具有主动性。水是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因此水具有静态。所以水火能相辅相成也能相互制约。不仅仅是水火,世间万物皆是如此。”
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阴不长,独阳不生。
体与用,即是一对阴与阳关系,展现的是自然之道,天地之理。
只有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的本质和作用,才能达到和谐共生。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络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