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旬,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邓武权团队,发表在《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开创性研究结果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患者人数将从2021年的1.13亿激增至超过3.6亿,增幅高达220%。
\n据介绍,该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全面的PAD全球患病趋势预测,综合分析了204个国家和地区在代谢风险、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指标等多因素动态作用下的变化。研究由iFORT团队(International Flow and Toe Research Team)主导,成员由来自中国、英国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多个学科和专业的专家组成,他们致力于增龄性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多学科、大数据和转化研究,旨在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监测和管理,以消除中国和全球可预防的截肢。
\n2021-2050年全球PAD患者增长率分布预测/图源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nPAD是一种重要的血管性疾病,与截肢、心血管疾病及过早死亡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将承受超过一半的疾病负担,成为重灾区。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已取代吸烟,成为全球PAD的首要危险因素,这一变化凸显出全球卫生公平面临的严峻挑战。
\n“我们的发现既令人震惊,也具有极强的行动指导意义。”该论文的通讯作者、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邓武权教授表示,“若不采取干预措施,PAD导致的死亡人数将翻倍,致残负担将增长68%。然而,通过积极控制糖尿病、肥胖与高血压等代谢风险,有望降低超过30%的疾病负担。”
\n研究的共同作者、伦敦国王学院Yanzhong Wang教授指出,本研究创新开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基于未来人口和风险因素变化的预测模型,结果可信可靠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研究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人群中PAD患病率将急剧上升,女性患病率预计超过21%,男性超过14%。报告还强调,全球疾病负担差距进一步扩大,东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等区域的增幅最为显著,而这些地区的血管医疗资源本就十分有限。
\n“这是一封紧急的行动号召书。”研究的另一位共同作者、南加州大学外科杰出教授David G.Armstrong博士指出,“PAD不仅仅是一种局部血管问题,它实际上是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恶化的‘冰山一角’和‘信号灯’。如果我们能够及早识别并干预,不仅能够预防疾病发生,还能显著降低截肢、心血管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行动路线图,也赋予了我们必须履行的责任。”
\n这项研究还特别强调,早期筛查和生活方式干预是关键策略,包括戒烟、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按时服药控制慢性病等。对于公众而言,这意味着通过日常的健康管理,就有机会大幅降低罹患PAD的风险,改善晚年生活质量。此外,哪怕是对代谢风险因素的适度控制,也将带来显著的群体性健康获益——全球PAD患病率有望降低36%,死亡率降低17%,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可减少10%。
\n“中西医结合诊治在外周动脉疾病的防治中将展现出独特优势。”团队的共同通讯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陈秋教授指出,未来结合现代医学与中医方法,通过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方式,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延缓PAD进展,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防治策略。
\n据介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四大慢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和资助。这项研究不仅为全球慢性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广大患者和公众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健康管理方向。(资讯)
\n原标题:2050年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或将达3.6亿,积极预防可避免三分之一病例——科学发现为全球老龄化人群和慢性病防控带来新希望
网络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